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害和防治方案

    信息发布者:徐长和
    2020-03-28 18:17:04   转载
    小麦返青拔节期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案!值得收藏欢迎关注→ 化肥价格资讯 昨天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本文前关注:化肥价格资讯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化肥价格资讯”,再点击“置顶公众号”,然后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最新尿素行情、复合肥、化肥价格行情走势 及化肥行业资讯! 
    一、小麦返青拔节期病虫害小麦苗期常见病虫害的主要特点:危害小麦幼苗,症状多样。如果说有哪些共性,小麦苗期叶片发黄、苗稀、死苗可以算的上。小麦苗期病害:主要有锈病、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小麦苗期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等,地下害虫金针虫、地老虎、蛴螬、蝼蛄等。1、病害小麦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都会造成麦苗发黄,它们都是真菌病害,发生初期都能表现黄叶,但病斑发生的部位和病斑形状有所不同。共同点都是依靠土壤传播病害。

    纹枯病:纹枯病主要危害叶鞘,在3-4叶期,在第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的病斑。
    全蚀病:主要危害茎基部和根部,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腐烂,根的表面有葡萄菌丝。
    根腐病:发生在根部,小麦播种后遇到根腐病病菌侵染种子时,芽鞘变褐色,影响出苗,严重时会引起腐烂死亡,导致植株不能正常发芽出苗。小麦出苗后根系遭到侵染为害会形成褐色或黑色斑块,随后会蔓延至茎基部形成褐色条斑,严重时会因为茎折引起植株枯死,生育后期即使植株不倒,也多会提前枯死,植株青灰色,造成白穗不实,拔起植株根毛和主根表皮会脱落。2、虫害小麦种子播下去后,地下害虫如:金针虫、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对种子进行啃食破坏,导致要么不出苗,要么出苗后苗弱发黄,主要原因还是播种时没有拌种。第二年春天小麦返青后,温度上升,蚜虫、红蜘蛛开始危害小麦茎叶。

    小麦蚜虫:麦蚜虫主要采用针刺的方式吸食小麦茎杆、枝叶以及小麦灌浆期时嫩穗的汁液来生长繁殖。汁液也相当于人的血液,因此,小麦如果任其吸嗜其汁液就会因枯萎衰竭而死。
    小麦红蜘蛛:麦蜘蛛主要刺吸小麦汁液,在植株叶片上留下黄白色小斑点,随后叶片发黄、干枯,植株表现矮小,严重时整株焦枯不能抽穗,甚至枯死,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大幅度减产。一般拔节期,麦圆蜘蛛为害较为严重,而在孕穗至抽穗期,麦长腿蜘蛛田间虫量大,为害重。3、生理病害麦苗发黄也有可能是小麦缺素引起的,缺磷、缺氮、缺锰、缺钾均会导致小麦发黄。另外小麦苗期气温低,可能会遇到冻害。要注意冬灌,冬灌不仅有利于防止冻害死苗和越冬保苗,还能减轻早春寒害、旱害和温度剧烈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是预防小麦冬春死苗的重要措施。二、小麦“一喷多防”综合防治方案方案1:每亩用10%吡虫啉20克+2.5%高效氯氟氢菊酯80毫升+45%戊唑醇·咪鲜胺25克+98%磷酸二氢钾100克+芸苔素内酯8毫升。主要用于防治蚜虫、赤霉病、白粉病,兼治锈病、叶枯病。
    方案2:每亩用2.5%联苯菊酯80毫升+25%氰烯菌酯10毫升+98%磷酸二氢钾100克。主要用于防治蚜虫、赤霉病,兼治锈病、白粉病、叶枯病。方案3:每亩用22%噻虫嗪·高氯氟8毫升+15%三唑酮70克+98%磷酸二氢钾100克。主要用于防治蚜虫、白粉病,兼治赤霉病、锈病、叶枯病。1、小麦锈病小麦杆锈病
    小麦叶锈病
    小麦条锈病危害特征: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秆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②种子处理:15%三唑酮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或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5-200g/100kg种子,拌种时将药液稀释,然后将药液喷洒到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6小时播种。 
    ③小麦返青拔节期后,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用下列杀菌剂防治: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或氟环唑,对水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喷2次。 2、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危害症状: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抗病品种可看到枯斑反应,霉层很小很少,或只有枯斑枯点而无霉层。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产量。防治方法①选种抗病丰产品种;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用量,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②种子处理: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的0.2-0.3%(有效成分)拌种,或2%戊唑醇湿拌种剂150-200/100kg种子拌种,或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5-600g/100kg种子拌种,用药剂对适量水,加人种子均匀搅拌,拌种后应及时播种,堆闷时间过长影响发芽和出苗。 
    ③发病前期,用下列药剂:三唑酮,氟菌唑。 
    ④发生较普遍时,用下列药剂:烯唑醇;腈菌•酮,或烯肟菌胺,对水均匀喷雾。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